电影院里不允许有乐队和夏天
撰文/ 鲜有废客
编辑/ 冷狗
©️配图来自网络,侵删
说起今年夏天最火的两个综艺,一个是7月份的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,另一个便是8月份的《乐队的夏天2》。
摇滚乐队、音乐人,这些抛去男团女团、养成类艺人美颜光环的一群人,有着上个世纪音乐黄金时代的复古色调。浪漫,自由,纯粹,让人心向往之。
可遗憾的是,实际上音乐文化在中国一向都属于小众,这从反映此类题材的电影就不难看出。
以“新裤子乐队”主唱身份而为人熟知的彭磊,在2012年就拍出过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《乐队》,可由于影像技术粗糙,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。
2001年,香港导演张婉婷北上取材,执导了一部反映90年代末大陆“土摇”文化的《北京的乐与路》,算是一部野史性质的混不吝音乐电影。
但也只是灵光一闪,此后再无同类同量级的影片。
而在主流电影中,音乐电影从来不被重视,难道它真的入不了大众的法眼吗?
最近,《初恋这首情歌》在中国院线上映,完美解答了这个疑问。
豆瓣评分8.2
IMDb评分7.9
烂番茄新鲜度95%
当年的全球票房也拿到了一千三百多万美元。作为一部不靠视觉特效,只靠金曲串烧的电影,能够在口碑票房上实现双丰收,让我们无法忽视“音乐”在电影中的作用。
更进一步地说,音乐电影同样不缺乏观众和票房。
不过遗憾的是,这部在8月7日重映的佳片,却被传出删减了三处场景。
一处是几个青少年在室内抽烟的场面,两处是男女主角点到为止的接吻。
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时长,却让这部洋溢着青春悸动和躁动的电影,失去了必需的情绪过度,令剧情走向缺乏说服力。
而抛开这些让人失望的审查方式,单纯从电影来看,在如今乐队文化被大众开始关注的泛娱乐化时代,观看《初恋这首情歌》有着特殊的反差感。
它没有“五条人乐队”破圈复活带来的吃瓜快感,也没有当初“重塑雕像的权力”高歌逼格带来的不明觉厉感。
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们根本不熟悉的岛国,但故事中的青春和音乐,却让我们能看到了十几岁时的自己。
音乐圈最会拍片的导演
想要品尝《初恋这首情歌》里的苦涩和清澈,得先了解它的导演约翰·卡尼和他之前的两部长片。
在爱尔兰都柏林从小长大的卡尼,最开始是个音乐人。
在1991年至1993年,卡尼曾在乐队“The Frames”中担任贝斯手。除此之外,他还为乐队拍摄过一些音乐录像带。
可能卡尼觉得在摄录影像时,能让他的音乐才华得到更大的发挥,此后,他便将事业的重心转移到电影上来。
在拍摄完两部短片之后,卡尼在2001年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片《叛逆边缘》。
这部由希里安·墨菲主演的少年问题片,虽然并非是一部纯粹的音乐电影,但由于卡尼全程把控乐曲选择,所以片中时而狂躁、时而不安的摇滚音乐,一直笼罩着乔纳森在精神病院中的生活。音乐与情绪缠绕而分离不开。
凭借《叛逆边缘》在圈内打出一点名气之后,卡尼一直想要创作和音乐人有关的电影。
毫无疑问,他以前的乐队“The Frames”的主唱格伦·汉塞德成为了不二人选。
恰好此时,汉赛德在布拉格工作,结识了当地的年轻音乐人玛可塔·伊尔格洛娃。
于是,37岁的汉赛德便邀请19岁的伊尔格洛娃到爱尔兰,助好友卡尼一臂之力,拍摄了卡尼的首部音乐长片《曾经》。
这是一个有关孤独的故事。
在都柏林大街上演奏他人歌曲谋生的落魄吉他手,和漂泊异乡卖花为生的年轻母亲,两人因为一次街头演奏,开始企图摆脱身上的孤独枷锁。
《曾经》具备那些拥有强烈表达欲望的导演所拍摄电影的一切特点,粗糙、直接、沉醉和悲伤结局。有着我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短片《小山回家》时体味到的直愣感。
卡尼虽然在这部电影中编织了一个单纯而温馨的故事,让两个心灵空虚,只能靠音乐纾解孤单的男女,在相识、相交和相知中,一步步成全对方。
但他最大的创作冲动是记录那些尚未成名,还隐于市井的音乐人煎熬挣扎的时刻。
因此,都柏林大街上人头攒动的冷漠感,吉他手演奏时无人问津的尴尬,以及一群热忱音乐的“城市孤独者”,在专业录音室熬夜灌碟时的享受,都成为卡尼镜头下的常态。
他仿佛天生有一种为同行作传的冲动和蛮劲。
当《曾经》这部以三台索尼HDV拍摄的超低成本电影,拿到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之后,卡尼理所应当地被好莱坞看见了。
启用大牌明星,拍摄一部纯真的美国电影,对卡尼来说是早晚的事。
2013年的《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》(以下简称“再次出发”)便是这样一部高配置影片,马克·鲁法洛和凯拉·奈特莉的加盟,让这部电影闪耀着星光。
如同伍迪·艾伦联合蒂莫西·柴勒梅德、艾丽·范宁这样的鲜肉小花,拍出《纽约的一个雨天》,或者是昆汀·塔伦蒂诺与布拉德·皮特这样的顶级大咖一起,拍出《无耻混蛋》一样,这两部电影都不让人讨厌,甚至依旧是部好电影,但是和《安妮·霍尔》和《低俗小说》相比。
差在那颗草莽之心。
《再次出发》同样如此,相比于《曾经》,它实在是太精致了。
落魄的顶级音乐制作人,怀才不遇、被男友出轨的英国女孩,他们就像是《曾经》中的吉他手和卖花女,但是不同的是,后者是奔着纯粹的希望去的,前者是为着诱人的成功去的。
纽约的流光溢彩,流行音乐圈的活色生香,成为《再次出发》中的视觉主体。
好在卡尼没有荒废自己的老本行,依旧在“组乐队唱金曲”的拿手好戏上出人意料。
在同样没钱的情况下,《再次出发》中的鲁法洛凭借着艺高人胆大的清奇脑洞,以及强大的人脉关系,将音乐录制带到大街上、楼顶中、小巷里......
让纽约的城市噪音丰润着奈特莉的甜美歌声,这一招的确抓人高燃。
虽然在2016年,卡尼在接受采访时,对奈特莉“出言不逊”,声称“再也不会和超模合作”,引来舆论上的拉踩谩骂。
但《再次出发》无疑是2013年最受全球关注的音乐电影,也为卡尼进一步打造他的“音乐电影世界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也就是在这两部电影之后,约翰·卡尼,这个来自爱尔兰的前任贝斯手,被誉为音乐圈中最会拍电影的导演。他的电影,从此被贴上了“爱情+音乐”的标签。
摇滚音乐的“叛逃”
幸运的是,《初恋这首情歌》虽然有着不错的预算,但卡尼显然没有再妥协和“超模”合作。
除了“小指头”艾丹·吉伦和玛丽亚·多耶·肯尼迪这两个熟面孔,片中的乐队成员,都是新人演员。
当然,这和卡尼在本片中的创作意图有关。如果说《曾经》是卡尼基于自我身份,想要为籍籍无名的音乐人写诗立传,《再次出发》是卡尼得到高配置,想要探讨纽约音乐界的浮华和落寞。
那么《初恋这首情歌》无疑是他历经十年成名路,再次瞭望自己的少年时代,书写一篇半自传性的青春物语。
时间是1985年,地点是都柏林,就像上文介绍过的那样,这是属于卡尼的少年时代。
主角康纳处于五口之家:整日争吵、婚姻濒临崩溃的父母,犬儒做派、对音乐流派信手拈来的哥哥,以及一个只知道学习的乖乖女姐姐。
而更苦的日子才刚刚到来。
由于爱尔兰社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济发展遭遇瓶颈,通货膨胀、失业率上升、国家债务居高不下。康纳的父母便是这失业大军中的一员,为了能缓解家中经济压力,父母让康纳转学到更省钱的基督教兄弟会学校。
从此之后,上课纪律奇差,校园霸凌不断,老师教学期间饮酒,校长教条而有暴力倾向,这些问题都一一降临到弱小的康纳身上。
唯独每天出现在学校门口,穿着时髦成熟的女孩拉芬娜,才让康纳感觉到一丝希望。
于是,为了追求这个比自己大一岁的女孩,康纳开始组建乐队,在校园中网罗各种人才。
“追女仔”和组乐队,这是卡尼音乐电影中一直以来的两条线索。
“追女仔”负责爱情线索,组乐队负责音乐线索。以爱情成全音乐事业,因音乐滋生恋爱情愫,简直是一组完美公式。
可,看似套路的《初恋这首情歌》依旧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,原因不在骨架,而在血肉。
《猜火车》中颓废放任的英伦气息,《对不起,我们错过了你》中厨房洗碗槽式的现实主义现状,都掺杂在这部看似阳光励志的音乐电影中。
当康纳的哥哥一边帮助他作词发展乐队,一边却积压怨气和嫉妒时,我们看到了一种深埋在爱尔兰糟心家庭里的愤怒。
尤其当哥哥说出那段话——“你现在经历过的一切,我同样经历过,我所付出的努力不亚于你,为什么你在朝着成功一步步迈进,而我却成为所有人的笑柄。”
康纳不是《曾经》中的吉他手,或者《再次出发》中的鲁法洛,因为后两者集前进与迟疑于一身,他们既拥有音乐创作的才华,又被自己迟缓或狂乱的性格束缚。
而《初恋这首情歌》,将以往的男主角分成两个兄弟:康纳/康纳哥哥,前者最终拉着心爱的女孩冲向伦敦,后者只能再次开车回到家中受气。
反叛,或曰逃离,成为这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。
康纳的反叛,起源于基督教兄弟会学校,然后蔓延至家中的父母,最后扩展到整个爱尔兰国家。
这个过程在卡尼的镜头中并非割裂的,他让我们看到,当一个家庭无力承担子女供养,连夫妻关系都处理无效时,只能甩锅到僵化、毫无人性的公立学校。
但这一切的问题,归根结底,卡尼指向了国家社会层面。
《曾经》中的吉他手,开着父亲心爱的摩托车只为了泡妞,而《初恋这首情歌》中康纳偷偷开走爷爷的小艇,载着拉芬娜驶往伦敦,是在逃离他背后腐朽的上层建筑。
而这一切的讽刺和批判,我们又可以从卡尼擅长的音乐中找寻密码。
在本片中,卡尼首次让主角们大谈特谈七八十年代的摇滚乐流派、MV潮流以及各种极富代表性的音乐人。
这种基于音乐的热爱,跳出的彩蛋当然可以视为卡尼“携带私货”,但是当我们看到康纳的父亲面对MV只是一味质疑和嘲讽,学校的校长只顾扼杀学生的音乐才华时,我们窥探到那与少年乐队截然不同的成人世界,冷漠、疏离和凡事不关心。
所以,当康纳率着乐队演奏的越是出人意料,越是反差出爱尔兰80年代的暮气沉沉。
逃离都柏林,在《曾经》中只是吉他手一句若有若无的话语。
但是在《初恋这首情歌》里,它是摇滚音乐的宣言,是一场真正的青春叛逃行动。
如果你问我,这个夏天,我看《乐队的夏天2》真正想要看到的是什么?
我希望我们看到的,是像《初恋这首情歌》一样——
音乐,对所有腐朽和衰落果敢地竖起中指:
“NO!!!"
不过遗憾的是,或许这只是一点天真的希望,毕竟在这里,银幕连一点接吻和抽烟的镜头都容不下,歌词字幕里的”危险“,会被替换成”温馨“。
希望有一天,中国的大银幕和小荧幕,可以大大方方地展示摇滚乐队精神的反叛,和美好夏日一般的年少恋情。
-END-
往期回顾
“一镜到底”给《1917》带来了什么?
限定夏日,已完结
呵,林有有不出现,你就不用离婚了吗?
简单粗暴,八月的好电影,都在这了
周迅不用乘风破浪
许鞍华《第一炉香》为什么进不了威尼斯主竞赛?
一位绝命毒师的原生家庭问题
· 感谢关注 ·
陀螺电影
豆瓣 | 陀螺凡达可、陀螺电影
微博 | @torovandarko
微信公众号 | 陀螺电影
B站 | 陀螺电影
知乎 | 陀螺电影
今日头条 | 陀螺电影
西瓜视频 | 陀螺电影
网易新闻 | 陀螺电影